作者:钟超
“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水,即今日之晋祠泉,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内。今年暑期,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出现:曾经断流数十年的晋祠泉,首次实现了入夏后持续不干涸。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晋祠泉域出水量最大的难老泉,已连续自然出流超过330天,当前水位高于泉口1.23米,实现稳定复流目标企踵可待。
晋祠泉的复流过程,是生态环境系统性修复成效的有力证明。晋祠泉是汾河中游右岸的岩溶大泉,是中国现存有记载的最早灌溉渠道之一。然而,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由于泉域周边过量汲取地下水,导致泉水流量逐年锐减,1994年晋祠泉彻底断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实施严格管控,关停超采水井,推进泉域水资源置换工程。近年来,成效逐步显现,晋祠泉域地下水位开始持续回升。到2023年5月14日,难老泉首次实现自然出流。
晋祠泉的复流,从小处看只是一汪古泉复涌,但把它放进更大的坐标系,就能读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坚、推进之力、成效之显。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着力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举。
从实践来看,一个又一个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拼成了“美丽中国”的实景图。太湖围网养殖,曾经让湖面布满蓝藻,十年治理,如今碧波重现;滇池一度被戏称为“昆明的眼泪”,环湖截污、湿地修复后,红嘴鸥复回城市上空;长江推行“十年禁渔”政策,刀鲚、江豚重新现身江面……这些典型案例,共同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治理方向正确、措施得当、持之以恒,生态系统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潜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晋祠泉的复流也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泉水恢复流淌后,晋祠景区吸引力显著提升,今年7月,晋祠接待游客45.7万人次,同比增长33.85%,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纷至沓来的游客,为晋祠提升了旅游收入,也有助于周边乡村发展民宿等新业态。生态价值的恢复,直接通过旅游收入、文化品牌溢价、产业转型等方式转化为经济效益,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
晋祠泉的复流,不仅是一次地下水位的回升,同时也是一次发展观念的升级。放眼全国,仍有不少河流有待恢复清澈,众多矿山等待生态修复,诸多湖泊期盼候鸟归来。晋祠泉今日重现的生机,正预示着它们充满希望的未来。
华亿配资-华亿配资官网-正规配资平台网站-股票配资怎么玩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