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暴雨救灾纪实:为了眼巴巴等着的乡亲,救援人不敢停下一步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赫 侯佳欣 周学津/文 牛宏超/图)七月末,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京郊密云。
很多村民惦记着家,但也有很多陌生人来了,在帮他们重建家园。也有些人,在这场大雨里,去了远方。
截至28日24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达到543.4毫米;全市因灾死亡30人,其中密云28人、延庆2人。目前,北京全市累计转移80332人。救灾与重建,仍在继续。
7月29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来到密云救灾一线。在这里,记者听到10岁小男孩对着镜头说“不害怕”,因为奶奶告诉他,碗破了还能买、房倒了还能搭、人在就中;也是在这里,消防队长韩文杰说,“脚根本停不下来”,为了“眼巴巴等着”的乡亲;还是在这里,90岁的老人王东在安置点捧着热乎的炖肉,用一句“共产党,让我们踏实啊”道出了灾区百姓的心声。
7月29日,也是北京密云最近第一个没有雨的日子。夜幕降临,山外的国道上,救援车灯闪烁,如同星星落进人间,照亮了这些值得被记住的故事。
7月29日,北京密云区,河水依然汹涌。
“一个都没落下”
“村里的老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雨。”
7 月 29 日,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中心小学临时安置点里,高家岭村的李春霞(化名)说起3天前的那场暴雨,仍忍不住后怕。“雨点儿砸在房顶,震耳朵。没一会儿院子就全淹了,路断了,想出来得先爬山路。但政府的大巴早等在那儿了。一上车,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
转运、安置、灾后重建。这是每场自然灾害都避不开的话题。
7月29日,北京密云灾区,被洪水冲裂的道路。
“是救援人员把我背出来的。老伴瘫在床上动不了,他们就用担架,整个村里,从老到小一个都没落下,都平安出来了。”和李春霞同村的赵冬梅(化名)今年 78 岁了,她在安置点的上下铺给记者比划着,是两个“当兵的”把她和老伴儿抱出来的。
石城镇中心小学是所寄宿制学校,山水之间,蓝天白云。
正值暑假,村里临时把小学两层宿舍改成了安置点。截至7月29日下午,这里已安置了约百名受灾村民。也是在这里,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给受灾群众做基础检查、登记着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需求;食堂里,志愿者正忙着消毒清扫,念叨着得让受灾村民们早点吃上热乎饭;工作人员怕老人无聊,还专门准备了扑克和小桌子……石城镇副镇长崔迪说,每个房间都有蚊香,就是为了村民别再担心大雨,睡个安稳觉。
7月29日,在小学生宿舍安置点的村民正在聊天。
“大家先喝口水,休息下,一会儿咱们继续搬。”在安置点的操场上,密云区消防中队队长韩文杰的声音有些嘶哑。汗衫早已湿透,贴在结实的后背上,这位土生土长的密云汉子脸上虽有疲惫,眼神里却透着股韧劲儿。
从7月25日开始,他和一支30人的队伍,每天运送5到6趟物资,24小时备勤,吃住几乎全在安置点。西湾子村、黄峪口村、四合堂村、红星村,这些地图上“不起眼”的村庄,成了韩文杰和队友们的“战场”。
“走一两个小时,也分不清脸上是雨还是汗,没到地方就得继续坚持。那些还没转移安置的乡亲们眼巴巴地等着呢。脚根本停不下来。”提及前几日在雨中运输救援物资的场景,韩文杰很感慨,“村民看到我们来了,噼里啪啦掉眼泪,一直跟我们说‘辛苦了’。说实话,我也挺想哭,但是忍住了,我们得给他们力量。”
在今年的北京洪水灾区,有很多个“韩文杰”。最近四天,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成立了密云、怀柔、平谷3个前沿指挥部靠前指挥,1816名指战员、166部消防车、62艘舟艇,连续奋战六十余小时,截至7月29日中午12时,他们一起营救转移了4409名受灾群众。
7月29日,在灾民安置点,各地运来的物资正在一批批卸载。
“吃得好,早上发了火腿肠、牛奶,中午还有炖肉呢。” 来自西湾子村的王东(化名)今年90岁了。他跟记者念叨着,“刚才工作人员刚又给大伙儿送来了电扇,都是全新的,被褥也是新的。”看到记者准备转身离开,他又提高声调喊了句:“孩子,共产党让我们踏实啊。”!
“老百姓的这句踏实,没辜负救灾人的奋不顾身。”韩文杰说,只要自己和战友们还在,就不能落下一个人。
“不给国家添麻烦”
洪峰已经退去,但路上随处可见的山体滑坡,碎石铺满地。
离开石城镇中心小学安置点,记者跟着物资车往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赶。这里灾情更重。
7月29日,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仍在抢修道路。
7月29日,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仍在抢修道路。
“家门口的柏油路拧成了一团,一块叠着一块,电线杆被水里卷着的树根拽倒了,混着淤泥漫过了河堤……”62岁的村民张淑秦(化名)回忆起洪水退后第一次回家的场景,突然沉默了,“啥都没了…… 厨房里就剩两袋面、一袋米,也全被冲跑了。”
见到张淑秦时,她和老伴儿正蹲在村边河道旁淘水洗碗。也就是这趟河水,三天前漫进了村子。她说,这是家里仅剩下的几个完好的碗,都在这儿了,冲洗干净,还能用。
跟着张淑秦回到家,院里几乎被淤泥填满,旁边邻居家的正面墙面也塌了一地。
7月29日,62 岁的村民张淑秦抱着刚刚在河边洗好的碗回家。
“屋里的水退了,冰箱东倒西歪的,床垫也被水冲的挪了地儿……好在一家人都没事,昨晚我们就被政府的人接走了,住在村委会,安全得很。”问到想要政府帮助什么时,这个原本站在河边抹着眼泪的老人又坚定地摆起手来:“我们能解决的、都自己解决,那么多人受灾,不止我一家,我们不给国家添麻烦”。
张淑秦提到的村委会,就是冯家峪镇西庄子村委会安置点。
和石城镇的小学宿舍安置点不同,这个安置点是用村委会的几百把椅子“搭”起来的。村民们盖着统一的被子,吃着一样的饭菜。“八把椅子搭一个床,都是当兵的给我们弄好的。真不容易啊。”在听到记者感慨安置点干净有序后,好几位村民一起说。
也是在这个村委会,有一间“特殊优待间”。一间办公室,两台电脑,两张黑色长沙发,上面铺着全新被褥。
7月29日,北京密云冯家峪镇西庄子村委会特意为两个年龄最大的受灾老人腾出来的沙发安置点。
看到记者好奇的进门,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下意识的起身招呼着:“孩子们,坐这儿!”
知道是记者后,85岁的老人宋玉田瞬间有了精神:“这是整个村委会最软的两个沙发,2天前,驻村干部把办公室铺上了被褥,把这个‘优待床位’让给了我们两个年龄最大的。我们给国家添麻烦了”。说完,老人摸了摸身旁的被褥,掉下了眼泪。
她们生怕自己是“麻烦”但“张淑秦们”和“宋玉田们”不知道的是,她们的平安,是很多人的牵挂。
众志成城的夏天
“进来歇歇脚不?手机还有电不?我这儿能充。有空调,你们快来吹一会儿……”密云西庄子村也有受灾轻些的人家,65岁的王书英家就是其中一个。记者路过她家时,她正站在门口,热情地跟记者打招呼。
“老伴儿去帮忙救灾了,天没亮就走了。我和妹妹也每天一早都去村委会,‘你们瞅瞅我能干啥?’,他们说‘不用,让我在家就行’。”洪水断了全村的电,唯独她家和村头小超市侥幸“带电”。
“想充电的就来我们家!”王书英在村里遇到人就说,“自己家插座多,能充电。”有时是中午,有时是晚上,王书英家的小院就会热闹起来。客厅里、厨房边,平日里不起眼的插座,此刻成了最金贵的“小太阳”。左邻右舍拿着手机、揣着充电宝来了,脸上还带着急切和几分不好意思。
7月29日,没有受灾的密云西庄子村村民王书英为记者展示家里临时安装的插排。
“我们家厨房里有5个插座,以前没觉得少,现在倒觉得少了。”王书英说。
有人问起电费,王书英摆手:“能帮上点忙就好!让大家报报平安,让亲戚朋友都放心。”
王书英还煮了一大锅方便面,给村委会的志愿者送过去。她还把过年时杀猪留下来的2扇排骨在冰箱里拿出来:“等炖好了,给他们送去!”
“他们”是谁?记者到西庄子村时,村前空地上满是穿军装的年轻战士。他们脸被晒得通红,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个人的身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汗渍的痕迹,他们大多是不到20岁。
王书英向记者感慨,“他们是来帮咱的。再往山里的村子路断了,这两天的物资,全是他们背上去的。都是半大的孩子,不喊苦不叫累,看着他们在,咱心里就踏实。”
而王书英家里的空调,是女儿去年刚给安装的,但是老两口在家舍不得开。最近这几天,看到当兵的孩子们汗都湿透了,她隔一会儿就去路上叫:“家里空调开着,去歇歇,凉快一会儿?”但是没想到3天了,愣是没叫来一个“兵娃娃”。
7月29日,洪水过后,密云山区村民在村里参与除淤。
王书英心疼着村头的“战士孩子们”,但她不知道的是,最近一周来,武警北京总队已经出动一千八百余名官兵,分别为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运送物资,赶赴穆家峪镇转移群众,在潮河沿岸加固堤坝,并在怀柔区雁栖镇、琉璃庙镇设置应急安置点……
提起“守望相助”,石城镇副镇长崔迪也向记者回忆,28号下午,两个年轻人送来一大盆煮好的200多个鸡蛋,在安置点挨个房间走,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送。
“我们是密云河南寨的,这是自己家养的本地鸡蛋。”每到一个房间,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煮好了,送来给大家尝尝。”拿着空盆离开时,很多村民都到门口说谢谢,但是俩小伙子说,“都是密云人,应该的。”说完,就擦着汗跑走了。
“这些天,太多这样的人和事儿,让这场大雨的无情,又掺杂着很多真情。”崔迪说,也是这些陌生的温暖力量,让灾区的村民更有心气儿和精神,做好了准备,和我们一起重建家园。
在2025年7月的北京密云,85岁的宋玉田把午饭没吃完的鸡蛋泡在了凉水里,摆在安置点上下铺的床头,说晚上再吃,把更多吃的留给其他村民;而在小学宿舍安置点的门口,一位18岁的姑娘穿着蓝色志愿者马甲,正给老人们打水、晾衣服,她说,她是密云人,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月初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在她骄傲地说,她要读的大学是“北京农学院”时,命运齿轮转动的声响再次被听到了:就像农民永远敬畏粮食一样,在灾难面前,我们的祖国也永远珍视着每一个等待救援的生命,从不曾放弃。
7月29日,62岁的张淑秦在满是泥水的家里找到了十几袋食盐。
也许,多年以后,参加抗洪救灾的小战士依然会骄傲多年前的奋不顾身,那是子弟兵带给百姓的底气;而那个报考了农学院的姑娘,也一定不会忘掉,她在那场洪水中帮助过的老人,是如何珍惜每一粒米。
所有人都会记得,这个众志成城的夏天。
华亿配资-华亿配资官网-正规配资平台网站-股票配资怎么玩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